2025年,亚马逊的技术升级与人员调整一直是跨境电商圈的关注焦点。近日,《纽约时报》获取的一份亚马逊内部文件,揭开了其未来8年的自动化战略——飞跨浏览器了解到,亚马逊计划到2033年用机器人取代60万名人力员工,实现75%岗位的自动化操作,同时目标让产品销量翻倍、利润同步提升。这一规划不仅是亚马逊自身的成本优化动作,更直接关系到跨境卖家的运营成本与从业者的职业前景。

输入图片说明

亚马逊自动化战略细节:2033年75%岗位自动化,每件包裹省0.3美元

根据内部文件,亚马逊的自动化覆盖仓储、分拣、配送等核心环节,目标是8年内让75%的岗位由机器人完成。技术升级带来的直接收益有两个:一是销量预计翻倍,驱动利润增长;二是每件包裹配送成本节省0.3美元——这看似微小的数字,累积起来将成为亚马逊成本控制的关键抓手。对平台而言,自动化不是“取代人”的选择题,而是“用技术提效”的必答题。

对卖家的直接利好:FBA费用上涨压力或获缓解

飞跨浏览器观察到,这一成本节省对跨境卖家而言是“雪中送炭”。近年来,亚马逊FBA费用连年上涨(仓储费、配送费多次提价),早已成为中小卖家的“利润痛点”。而亚马逊明确表示,自动化节省的成本将反馈给卖家——假设一个卖家每年通过FBA配送10万件包裹,就能节省约3万美元(约合21万元人民币)。这部分费用的回归,或许能稍微缓解卖家“赚的钱都给了FBA”的焦虑,为运营留出更多灵活空间。

裁员背后的逻辑:中层与基层受影响,股价创历史新高

自动化战略的前奏,是亚马逊2025年的3万人裁员计划——主要涉及中层和基层员工。意外的是,裁员消息公布后,亚马逊股价反而创下历史新高。市场的逻辑很直接:投资者看好“裁员+自动化”的组合,认为这能优化公司成本结构,长期提升盈利能力。
对被裁员工,亚马逊给出了“缓冲方案”:90天内可内部转岗,或领取离职补偿(包括一次性赔付+按工龄计算的遣散费)。有中国员工透露,自己获赔金额逾21万元,补偿标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裁员的冲击。

从业者警示:哪些技能不会被机器人替代?

亚马逊的动作,给跨境电商基础岗位从业者敲了警钟:未来,什么样的技能能“抗AI”?
飞跨浏览器提示,机器人擅长处理重复性、规则化工作,但“人性技能”难以被替代——比如:

  • 客户服务中的“情绪感知与回应”(机器人读不懂买家的“潜台词”);
  • 选品时的“创意判断”(AI能分析数据,但选不出“有温度的产品”);
  • 供应链中的“复杂协调”(多方沟通需要人的主观决策)。

基础岗位从业者若想避免被替代,需尽早提升这些“机器人学不会的能力”。

亚马逊的转型,是行业趋势的缩影

从裁员到自动化,亚马逊的每一步都指向“技术驱动成本优化”的核心。对卖家而言,这意味着平台成本结构的改善可能带来更多利润空间——但需注意,自动化不是“免费午餐”,卖家仍需提升选品、运营能力,才能接住这波利好;对从业者而言,“躺平”已经行不通,只有主动学习“不可替代的技能”,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说到底,亚马逊的战略调整,本质上是跨境电商行业“技术替代人力”趋势的一个缩影。无论是卖家还是从业者,唯有适应变化、提升核心能力,才能在这场“自动化革命”中存活下来。

点赞(83)
返回
顶部